到2018年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專項(以下簡稱“面源專項”)緊密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總體目標,構建了一批重要防控理論體系和方法原理,研發出一批關鍵性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集成落地了一批創新修復模式,并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部分成果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日前從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在京召開的“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重點專項管理專家委員會2019年度會議上獲悉的。
據了解,“面源專項”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重要產品及設備、修復模式與集成等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突破,形成了一批階段性成果,其中標志性成果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揭示和豐富了氮磷淋溶損失和徑流損失阻控機理,研發了北方玉米小麥農田、南方稻田、設施農田氮磷流失阻控系列技術、產品和裝備。揭示了農田重金屬源解析和污染特征,5種重金屬遷移轉化規律和安全閾值。研發出系列重金屬污染阻隔、鈍化技術和材料;篩選出一批高富集植物和低積累作物品種;構建了重金屬污染農田的風險管控體系;形成重金屬污染農田安全生產技術體系,并大規模應用。研發了系列農田氮磷和重金屬污染快速檢測儀器和標準物質。篩選了一批低溫發酵起爆菌和高溫發酵菌,研制了系列農業廢棄物好氧發酵和厭氧發酵智能一體化設備,并產業化、工程化應用。制定了42種農田有毒有害化學和生物污染物優先控制名單,建立了農田有毒有害化學和生物污染微生物復合修復技術體系。
同時,“面源專項”積極開展區域環境污染防控示范,在全國27個省(市、區)建立了107個示范點,示范技術174項、產品44個,進入了9個*示范區和9個省級示范區,涉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污染防控與安全利用、農田有毒有害化學和生物污染防控4大領域,核心示范區面積達323.4萬畝,培訓技術人員1.05萬人次以上,培訓農民2.72萬人次以上。
“面源專項”于2016年啟動,先后共實施“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污染與防控機制研究”“農田和農產品重金屬源解析與污染特征研究”“農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機制”“京津冀設施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防控技術示范”“長江中游雙季稻區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示范”等35個項目。據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楊雄年介紹,幾年來,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主管部門的攜手領導下,“面源專項”始終堅持面向現代農業主戰場,以解決實際科技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對標實施方案和總體目標,突出“目標導向、產業導向、問題導向”三個導向;在實際應用方面,始終秉持“專項技術研發的創新度、與產業的關聯度和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度”的“三度”理念,通過全鏈條一體化組織實施,著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環境改善,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面源專項”工作取得了顯著且喜人的成績。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