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塑骨是支撐,生態塑形是關鍵,文化塑魂是保障。
溫縣以興旺的產業激活一片區域、帶動一方農民,集聚生產要素的體系;以良好的環境展示農村的優勢和財富,匯聚振興力量的底氣;以文明的鄉風豐潤道德滋養、提升精神風貌,成為鄉村組織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的引擎。
產業塑骨,特色帶動“新提質”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以發展特色農業為抓手,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返鄉創業的博士生、溫縣鑫合農莊負責人李芳說。
鑫合農莊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集四大懷藥種植、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于一體,解決就業崗位2000個,同時開展新型農民培訓,為培育和壯大“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特色農業隊伍起到推動作用。
圍繞產業塑骨,溫縣以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通過增加就業崗位和提高就業能力增加勞動報酬,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載體,積極探索推進以勞力、土地、現金、房產等形式入股企業或合作社,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據統計,去年以來,新培育農民合作社122家,累計1379家,新培育家庭農場15家,累計達98家。
生態塑形,農村煥發“新顏值”
古樓新苑巍峨拙樸,青磚黛檐悠遠醇厚;千路染綠花木豐茂,百庭清新浸潤鄉愁。陳家溝村吸引CCTV綜藝頻道《文化十分》欄目組蒞溫拍攝。編導孟穎說:“陳家溝處處散發著太極文化的神韻。”
“村里環境越來越好,很多外國人住在村里學拳。在外發展的人又回到村里,通過教拳和旅游產業,收入比以前多!”村民陳長流說。
據統計,去年該村接待游客82.1萬人次,同比增長35%;旅游收入560萬元,同比增長40%。
生態塑形,溫縣通過建設萬畝綠化基地、綠色廊道、“四好農村路”,打造景觀節點和游園,構建了覆蓋全縣的生態“綠網”;通過高效利用水資源、系統修復水生態、綜合治理水環境,構建了清水綠岸的現代“水網”;通過居住環境示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建設了清新宜居的人居環境示范“村網”。
在推動綠色生態與特色產業結合、品質生活與田園鄉村融合的同時,溫縣以“美麗經濟”扛起鄉村振興大旗。
文化塑魂,文明提振“新動能”
村莊美了、環境好了、產業旺了,不等于鄉風文明了。
“為不碾壞路面,全村70多輛大貨車從不進村;為提倡節儉,村民辦紅白事都設在村委會大院;為發揮示范作用,黨員主動輪流打掃街道……”溫縣番田鎮東留石村黨支部書記張東生說。
以村規民約“約”出文明新風,是溫縣加強文明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溫縣是太極之鄉、司馬故里,誕生了春秋思想家卜子夏、三國軍事家司馬懿、晉代史學家司馬彪等文化名人。“文化塑魂,就是要發揮*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提升文化軟實力,做好文明鄉風建設,解決人們的內在信仰和價值觀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撐。”該縣縣委書記毛文明說。
溫縣通過鄉鄉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村建實踐站,讓新思想、新理念在農村落地生根;通過建成村史館,講述村莊變遷史,展現村莊大事,激勵大家比干勁、比榮譽、比貢獻;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文明新風典型選樹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此外,遍布各處的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鄉愁館等成為傳播*文化、凝聚正能量的重要陣地。
鄉村振興,既要外在興,更要內涵美。作為農村改革創新的試點和示范,溫縣堅持“內外兼修”,以產業塑骨,開拓鄉村發展新格局;以生態塑形,展現鄉村宜居新氣象;以文化塑魂,培育鄉村文明新動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這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正在古溫大地徐徐展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