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東市加快農牧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果蔬產業、富硒產業、綠色養殖等在農牧產業中的比重,形成了“川有園區、區有龍頭企業,淺山有合作社、社有能人,腦山有農牧場、場有產業”的立體格局,以鄉鎮為主進行布局,既做大優勢產業,又挖掘并做強特色小產業,健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的運行機制,適度發展規模經營。
流轉土地,成立專業合作社,吸納剩余勞動力,每年給村民分紅……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每個村子經過調整產業結構,實實在在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平安區三合鎮冰嶺山村就是一個縮影,經過產業調整之后的冰嶺山村開始種植金花葵,通過去年的示范種植,今年規模擴大到了200畝。與此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成了有些村子的致富新法寶。
三合鎮索爾干村由于自然氣候、地理條件適宜種植飼草料,為肉驢養殖項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索爾干村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讓建檔立卡戶進行訂單養殖,實現穩定增收。索爾干村黨支部書記謝萬幫告訴記者,索爾干村屬于易地搬遷村,隨著搬遷之后當地自然條件不斷變好,飼料種植已成為當地的優勢產業。同時,肉驢養殖項目的落地,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里養殖的肉驢數量規模也從200多頭漲到了400多頭。
近年來,三合鎮依托土地富硒資源優勢,結合*扶貧工作,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科學分析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引進新品種,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以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為目標。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幫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現產業增收,穩定脫貧,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造血功能。三合鎮黨委副書記孫萬新告訴記者,三合鎮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種植金花葵、百合、中藥材、油用牡丹等特色經濟作物,實現規模化經營,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下一步,還將進一步擴大種養殖規模,成立村級專業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家致富,實現富民強村。
今年是“十三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全市農牧業工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開展“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小農戶”產業化聯合社。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和龍頭企業。鼓勵家庭農牧場開發資源優勢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農牧業項目,逐步形成產業特色和品牌優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