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鄉村振興戰略具體指標: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6億斤/年,*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0%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當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8年的60%提高至2020年的63%、2022年的65%,農業規模化經營比重到2020年達到60%、2022年達到70%,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400個。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感天動地的70年,也是洛陽農業農村發展史上風雨兼程、波瀾壯闊的70年。
洛陽市持續深化“9+2”工作布局,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積極實施“河洛黨建計劃”,協同推動“兩個高質量”,全市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發展。
洛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糧食生產躍上新臺階。全市建成大中型水庫14座,農田常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2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120萬畝;“十二五”以來,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253.37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485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2018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50.1億斤,是1949年0.5億斤的100倍。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效益大幅度提升。重點發展優質雜糧、蔬菜、林果、中藥材、核桃、牡丹花卉等特色種植和優質畜禽養殖。2018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104.2萬畝、水果82.6萬畝、中藥材78.9萬畝,生豬、家禽、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326.6萬頭、3881.9萬只、179.1萬頭,洛陽綠色雜糧生產面積和生產水平均位居全省前列。發展富硒農業面積20萬畝。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形成了“洛寧蘋果”“汝陽食用菌”“孟津草莓”“新大牧業”等一批特色農業品牌,農產品地理標志居全省*,“三品一標”總數全省排名第二。三產融合加快推進,農業新業態正在形成。培育建設市級33個溝域經濟示范帶,帶動形成40條縣級溝域經濟示范區,實現產值23.5億元。洛陽市榮獲“全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市”稱號,創建A級鄉村旅游景區22家,休閑農業項目達到3618個,年接待游客210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1億元。建設運營益農信息社2944個,農業信息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縣級電商運營中心實現全覆蓋。
洛陽農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政,省級以上“四好農村路”示范縣達到4個,數量全省*。全市建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3901處,受益409萬人。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觀。在全市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集中開展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行動。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實現“垃圾清零”,23%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已改(建)農村戶廁79萬座。鄉村治理能力不斷加強。以“黨建引領、三治并進、服務進村”為重點的鄉村治理服務體系逐步構建。全市建成“三新”講習所5811個,創建市級以上文明村鎮642個;2200個行政村建立完善了“一約四會”制度。
洛陽農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持續提升。201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637元,是1978年79元的172倍;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0745元,農民城鎮購房戶數達到18.86萬戶。農村公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全市建立村級便民服務站點3209個,建成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1163所,行政村標準化衛生室實現全覆蓋。農民返鄉創業熱情持續提升。全市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達到96398人,帶動就業44.3萬人。洛陽市被評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市”,孟津縣、宜陽縣先后被認定為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國家試點縣、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全市建成“星創天地”26家,入駐“創客”640余個,帶動就業1萬余人。
洛陽農村改革持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完成,全市流轉土地面積達244萬畝,流轉率達到43%;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試點進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全市清產核資階段工作任務基本完成,核實資產總額307.2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29.1億元。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示范試點工作全面啟動。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完善,全市農業企業達到605家,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8419個,家庭農場達到902家,建立農業產業化集群20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5個,小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比例達70%左右。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全市2961個行政村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151個鄉鎮建立了集體經濟合作聯社,94.2%的行政村有集體經濟收入,其中64.4%的行政村達5萬元以上。
產業振興點燃鄉村發展“新引擎”
洛陽氣候“十年九旱”,地形地貌“五山四嶺一分川”,糧食生產重點就是“穩面積、重單產、穩總產、保豐收”。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洛陽緊緊把握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牢牢扭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在高效和特色上做文章,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凝聚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結構調優讓飯碗端牢更豐富
“今年,宜陽縣韓城鎮千畝優質小麥基地,畝產800斤,每斤比普通小麥多賣1毛錢。”洛陽市農技站*農藝師郭新建說,以前,這里種的是普通小麥,現在全都種上了優質強筋小麥。強筋小麥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強度大,是做餃子、面包、拉面的*,價格自然也高出一籌。
近年,洛陽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大力發展優質小麥種植,種植面積達25萬畝。“盡管當前優質小麥規模占比不高,但未來的速度會勢如破竹。”郭新建說。
數據顯示,豫西山區,每畝地一年種植小麥、玉米兩季純收入大約是500元,而洛寧蘋果、嵩縣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的畝均收入差不多是5000元,設施大棚蔬菜、水果的收益更高。這一對比,反映了傳統種植與特色種植的效益差距。
洛陽特殊的地理、氣候,決定了在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上更有優勢、前景廣闊。洛陽在全市實施優質雜糧、綠色蔬菜、優質水果、中藥材、核桃“五個百萬畝”計劃,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搞好對接、主動融入、干出成效,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重大專項,不僅把飯碗端牢,還要讓飯碗更豐富。
溝域經濟因地制宜的“洛陽實踐”
欒川縣陶灣鎮南溝是伊河的源頭。一條縱深20公里、面積近50平方公里的狹長溝谷,分布著4個省定貧困村5000多口人。按照溝域經濟的思路,溝域內3000余畝土地全部流轉,他們選擇了走“體育+旅游”之路,打造以健康養生、體育運動、戶外休閑為主題的康養谷。
如今,南溝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伊源康養谷溝域經濟示范區。2018年游客總量達到2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2100萬元,帶動470戶貧困戶,1760口人通過溝域經濟建設增收致富,戶均年收入達到6萬元,實現溝域產值2.4億元。
洛陽境內具備開發條件或可合并開發的溝域達到435處,溝域面積占到市域總面積的21%,居住著貧困人口2.15萬戶8.6萬人。
洛陽因地制宜提出了“發展山區特色產業,建設豫西溝域經濟示范區”重大專項,聚焦豫西山區農村獨特優勢,依托山、水、林、田、路、村和產業,統籌規劃布局,以“相融”理念,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目前,洛陽市規劃建設的33條溝域經濟示范帶,帶動了9個縣40條縣級溝域經濟示范區(園)。下一步,洛陽將出臺《溝域經濟發展標準體系》,將圍繞“一溝一特色,一溝一亮點”,建設綠色生態、產業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鮮明的溝域經濟發展帶,全面提升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到2020年,市級示范區將達到40個,并推進縣級示范區(園)建設,總產值將由20億元提高到40億元以上;力爭2022年總產值達60億元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負“青山”,方得“金山”。讓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溝域經濟已經成為破解丘陵山區發展,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深度變革的一種新模式。
富硒農業特色品牌的“洛陽實踐”
“伊川的富硒谷子不僅米色金黃、米粒圓潤、米香醇厚、米味甘甜,*重要的是富含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硒’,富硒小米每斤價格30多元,市場供不應求……”談起富硒小米,伊川金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申少波滔滔不絕。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科學家譽為“抗癌*”“心臟的守護神”。洛陽土壤含硒量高于河南省土壤含硒量平均值,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幾個富硒地區之一。
洛陽敏銳捕捉市場機遇,順勢布局推動富硒產業,并以此帶動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
洛陽把實施富硒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的重大專項,著力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推動的“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富硒產業體系,推進全市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計劃到2020年,建設25萬畝30個富硒種植基地,產值達到10億元;到2022年,建設40萬畝50個富硒種養基地、1個富硒產業園區,產值達到30億元。
富硒紅薯、富硒小米、富硒雜糧、富硒小米醋,富硒櫻桃、富硒樹莓、富硒西梅、富硒蔬菜、富硒雞蛋……洛陽的富硒品牌已經形成。
人才振興引得鄉村振興“活水來”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是人才。人才聚,鄉村興。
在孟津縣*田園綜合體,“十里香草莓基地”格外醒目。幾年前,該基地負責人呂妙霞從北京回到老家孟津創業,帶領鄉親們種植草莓,并帶頭成立了孟津縣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從選品種、找技術、跑市場,到如今帶農戶、搞培訓、促融合……呂妙霞靠小小的草莓幫助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她本人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帶動周邊發展草莓種植近3萬畝。
像呂妙霞這樣的“領頭雁”,洛陽有很多。洛陽鄉村振興行動方案明確,到2020年,洛陽將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帶頭人2000名,吸引6萬人返鄉創業,帶動就業60萬人;培育農村實用人才4萬名,其中新型職業農民2萬名;到2022年,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8萬名,帶動就業80萬人;農村實用人才達到14萬名,其中新型職業農民10萬名。
呂妙霞激活了草莓種植,嵩縣的馮亞珂開創了“手繪小鎮”,洛寧的李應賢開拓了金珠沙梨產業,宜陽的王喜森讓當地艾草種植風生水起……
近年來,洛陽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建設106個農民田間學校,實施產教融合、全產業鏈培育,把新技術、新理念帶到農村、植入農業。“田間學校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就是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產業鏈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省農廣校洛陽分校校長馬會麗說。
農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洛陽正在補齊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短板。洛陽農林科學院選派100名農林科技人員成立“服務鄉村振興科技團”在內的“五個一百”工程,推動科技下鄉。力爭2019年新發放創業貸款8.8億元,到2022年累計發放20億元以上。將爭創兩個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市、區)、6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市、區)、30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區、80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項目,進一步為廣大農民工返鄉創業拓展空間、提供平臺。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這把“金鑰匙”。下一步,洛陽將實施各類人才派駐幫扶重大專項,建立城市教師、醫生、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以人才下鄉帶動技術、信息、理念、管理等要素集成下鄉,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同時,要*發力,搭建平臺,強化保障,讓人才愿意來、愿意留,在希望田野上放飛夢想、拼搏出彩。
文化振興指引文明鄉風“樹起來”
象棋桌上無聲對弈,籃球場上揮灑汗水,圖書室里安靜閱讀……每次到宜陽縣香鹿山鎮留村采訪,村里利用撤并的村小學校舍改建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都是*熱鬧的地方,孩子們、年輕人、老年人各得其樂。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洛陽大力實施文化振興行動,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農村干部群眾,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延續好鄉村文化根脈,留住美麗鄉愁。
宜陽為例,全縣建成了29個“家風家訓館”,353個行政村設立了“孝心基金”,所有行政村建立了“一約四會一講堂”。
近年來,洛陽著力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了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和農村廣播電視信號全覆蓋,并以此為載體,廣泛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快樂星期天”“電影公益放映”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各地農村普遍建立起新時代“三新”講習所、“一約四會”等,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及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等評選活動如火如荼,發揮了很好的效果。
洛陽文化厚重,每一寸土地都有講不完的故事。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洛陽將以實施“留住河洛鄉愁”重大專項為契機,深入挖掘河洛鄉村文化資源,保護好固態、傳承好活態、發展好業態,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有特色的鄉愁博物館、民俗館,打造一批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鎮,培育一批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和手工業者,真正延續鄉村文化根脈,留住美麗鄉愁。
鄉村振興規劃:到2020年,洛陽縣級以上文明鄉鎮占比在70%以上,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在50%以上;每個鄉(鎮、街道)至少建設一個家風家訓館,總數在260個以上;持續推進移風易俗,行政村建立“一約四會”群眾組織占比達到85%,縣級以上文明村全覆蓋。到2022年,縣級以上文明鄉鎮占比在75%以上,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在60%以上,創成全國文明村鎮14個、河南省文明村鎮25個;家風家訓館總數在300個以上;實現行政村“一約四會”全覆蓋。
生態振興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越是環境美的村莊,往往越是人氣旺、發展快、前景好的地方。
在孟津縣小浪底鎮明達村,房前屋后不見了垃圾,游園廣場綠樹成蔭,道路沿線野花怒放。不少村民說,過去村里是“村前村后、亂堆亂放”,如今“全村是公園、處處是景點”。這些改變,得益于該縣全面開展“垃圾清零”行動。
洛陽著力把握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關系,著力建設美麗鄉村,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為抓手,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農村凈起來、綠起來、美起來。
“鄉村生態宜居,村內村外不見垃圾是起碼的要求。”洛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洛陽市全域推進“垃圾清零”行動,并探索推進市場化運作與村民參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環境臟亂差得到有效治理。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一家一戶的垃圾分類,進而推進資源化利用和末端減量,同時也通過多種工程措施,解決好垃圾“出口”的問題。
“改善農村環境既是一場殲滅戰,也是持久戰;既要全力而為,更要因地制宜。”洛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洛陽將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三年整治行動,集中開展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為抓手,讓農村換新貌、展新顏,到2020年,全市農村90%以上生活垃圾有望得到有效治理并通過國家驗收。
綠色在鋪展,碧水在延伸。洛陽市全域推進國土綠化,農村主要廊道、荒山荒坡、河流源頭、湖庫周邊綠化同步跟進,扮靚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多彩鄉村。全面推進河長制、湖長制,有序推進農村水生態治理,大力實施“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加快實現鄉村主要河湖渠塘水質改善、河長上崗,讓蜿蜒在鄉村的河流成為描摹秀美田園風光的“靈動之筆”。
“農業生產方式事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興農,不僅是構成質量興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關系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洛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今后,洛陽將大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重大專項,強化資源保護和節約利用,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秸稈綜合利用,加大土壤修復力度,守護耕地質量,全力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組織振興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組織振興。
近年來,伊川縣全縣359個行政村和10個社區率先在全市開展以“農村黨建星”“經濟發展星”“鄉風文明星”“社會治理星”“生態文明星”為主要內容的“五星支部”創建工作,財政還每年列支200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獲得三顆星及以上星級的行政村黨組織進行獎補。創建工作的實施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全面強化了基層黨建基礎,夯實鄉村治理的根基。
伊川縣是洛陽市堅持黨建引領、“三治并進”、服務進村,加快構建基層組織體系、治理體系、服務體系,全面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的一個縮影。
實現組織振興,關鍵是讓基層黨組織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心骨”。洛陽實施黨建引領重大專項,全面叫響“河洛黨建計劃”基層黨建品牌。計劃到2020年,全市2/3的村黨組織完成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到2022年,全市村黨組織基本完成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其中“五星支部”占比不低于20%。
圍繞“三治并進”,洛陽大力實施深化村民自治實踐重大專項,到2020年,實現基層黨組織領導、村民委員會負責、各類協商主體共同參與的基層協商工作機制全覆蓋;到2022年,基本形成協商主體廣泛、形式多樣、程序科學、成效顯著的基層協商工作局面。
用服務贏得民心,是推動服務進村、加快構建基層服務體系的題中之義。洛陽市大力實施服務進村重大專項,以農村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引入普惠金融、醫療衛生、創業就業等便民服務,為廣大農民提供近距離、便捷化、高效率的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事務服務,不斷提升為民服務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黨政聯動、上下貫通、功能整合的便民服務體系;到2022年,服務供給水平持續提升,廣大群眾辦事更便捷、更高效、更舒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